清乾隆慈利拔贡皇甫如森在所纂嘉庆《慈利县志》中写道:“书院之名,肇于唐,盛于宋,而浸广于元明”。“旧邑有书院六:天门、聚奎、环溪并建于元代,清溪、月川、羊山建于明世”。元朝时永定属慈利辖,天门书院居慈利州六书院之首。书院多为民办,供奉文昌帝君,不供奉孔子;州学、县学称学庙或文庙、孔庙,系官办,供奉孔子,而不供奉文昌帝君。
元至元十二年(1275),忽必烈鉴于伐明之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,定国号为元,挥师南下,偏安于临安(今杭州)的明王朝危在旦夕。此时,四川邛崃一位忠于明廷的进士王申义不臣元,偕弟流寓到天门山隐居,办私塾“开门授徒以自给”(见虞集《天门书院记》)。天门山下有家田姓大财主,祖先亦四川人,以乡亲身份带子弟上山“受教”。其子“田希吕,字公著,一字志舒”,聪慧好学,认为王老师课讲得好,但学舍窄陋,“思结室以馆公”(引自清光绪《永定县乡土志》)。
二十八年过去,元大德七年(1303), 田希吕年过四十。此时,“慈利改作州学,更为大成殿,正配神位及十哲像,而旧像无所于寓”(见虞集《天门书院记》),这在当时是一件极为严肃必须妥善处理的大事。王申获悉,认为时机已到,便与希吕商议“欲筑宫以奉旧像而祠之”(引文同前),且可“授徒”讲学。便将其意图向来州视察的“部使者”“提学官”禀报,得到“深伟之”的鼓励,立即动工将座落“天门山中”的私塾改作学宫。经一年努力,“礼殿、讲堂、门庑、庖库之属既就”,“俨然学宫之体备焉”(引文同前)。田希吕还出巨资,“买田二百亩以为食”。提学官“以闻于朝”,元成宗铁穆尔钦定“名之日天门书院”(引文同前),州之“有司”则将希吕“荐天门书院山长”(见清嘉庆《慈利县志》)。又四十多年逝去,元至正末(1350年左右),在慈利“监州事”的新疆吐鲁番人也先海牙因政绩卓著,被朝廷“征为内辖事”(见清嘉庆《慈利县志》),继任者为其“昆弟”贯子索阿思南海牙(见余阙《天门书院记》)。此时,书院山长田希吕已谢世,田产亦流失。书院“租入单寡,士无以养”,加之“傍邻獠峒,职教罕至”,数十年风吹雨打,“椽栋摧腐”,满目荒凉,“名存实废,靡所为教”(引自余阙《天门书院记》)。正当第二任山长张德明一筹莫展之际,得悉来了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新“监州事”,“悉修”了“州学”。张山长立即赴州向新“监州事”作了汇报。阿思南海牙大惊失色,认为这是“隳教本”的大事,可又无经费修复。正着急时,“民有田怀德”求见。这位田怀德,又是一名民间热心办教育的义士,他说:“昔吾父荣荪尝为州作三皇庙,乡邦称之”,他愿秉承父志,“输财力”将天门书院“迁而大之”。阿思南海牙大喜,与之“度地于澧水之阳(山南水北日阳),天门之麓”重建。在州府大力支持下,“百工并作”,“期月而学成”。“宫庙宏敞,阶序整峻”,规模超过“天门山中”之书院。张榜招生,“士民怀道,鼓箧而至。”阿思南海牙任主讲,“据经引史,开析释义”,使山下“欣欣融融,有如邹鲁”(以上均引自余阙《天门书院记》)。
新书院建成不久,元至正十二年(1352)河南妖贼攻陷慈利州,溯澧水而上占据永定古城,一把火将天门书院烧得干干净净。此书院虽仅存在四十八年,却为当地培养了杨辀、杨兑两位翰林和一批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在张家界教育史上功不可没。清同治文人邹湘倜有诗咏之:
慈利西百里,山势高嶙峋。
盘结钟灵秀,田氏长子孙。
授徒有王君,田氏乐亲仁。
大德癸卯年,县学方鼎新。
田氏请奉祠,矩楚程先民。
置田赡膏火,市书备经文。
书院既成就,牍额日天门。
虞公旧有记,院毁记犹存。
世事遽兴废,雅道亦巳沦。
城阙染近习,门墙莽荆榛。
谁与重作新?零阳获朱君。
注:零阳获朱君:清同治二年(1863),朱佐朝监督续修慈利学宫,撰《续修学宫记》。
来源:张家界日报 作者:陈自文